在高频变压器的制作工艺中,常有见到绕组中间有采用背胶铜箔绕制0.9圈或漆包线密绕一层的内屏蔽层,以及成品外围沿磁芯及线包方向绕制1.1圈铜箔作为外屏蔽层等工艺要求,为什么同为屏蔽层但工艺却截然不同呢?其实两者屏蔽的不同设计要求主要源于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工作原理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内屏蔽层(0.9圈,头尾不短接):
-
功能定位:
内屏蔽层通常位于初级和次级绕组之间,主要用于抑制层间电容耦合和共模噪声。其核心作用是通过静电屏蔽(电容耦合)将高频干扰信号旁路到地,而非直接传导电流。 -
0.9圈的设计:
-
非闭合结构:0.9圈的铜箔未形成闭合环路,避免因交变磁场感应出涡流(短路电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发热。
-
电容效应:通过背胶铜箔与绕组的分布电容,将高频噪声耦合到屏蔽层,再通过接地路径导走,降低初级和次级间的共模干扰。
-
-
头尾不短接:
头尾留有空隙(约0.1圈),确保屏蔽层不形成低阻抗环路,避免成为噪声电流的传导路径,同时保持静电屏蔽的电容特性。
外屏蔽层(1.1圈,首尾焊接):
-
功能定位:
外屏蔽层位于变压器最外层,主要任务是抑制**电磁辐射(EMI)**和阻挡外部干扰。它通过法拉第笼效应形成闭合屏蔽,阻止磁场泄漏或外界干扰侵入。 -
1.1圈的设计:
-
闭合环路:1.1圈的首尾重叠焊接形成完整导电环,确保电磁屏蔽的连续性,避免因缝隙导致屏蔽效能下降。
-
涡流控制:虽然闭合环路可能产生涡流,但外屏蔽层通常接地,为高频噪声提供低阻抗回流路径,从而抑制辐射噪声。
-
-
首尾焊接的意义:
焊接保证屏蔽层电导连续性,使干扰电流能顺畅通过屏蔽层导入地,而非通过辐射形式逸出。同时,闭合环路能更均匀地分布感应电流,减少局部热点。
关键差异总结:
特性 | 内屏蔽层 | 外屏蔽层 |
主要作用 | 抑制层间电容耦合、共模噪声 | 抑制电磁辐射、阻挡外部干扰 |
结构设计 | 0.9圈(非闭合) | 1.1圈(闭合,首尾焊接) |
工作原理 | 电容耦合旁路噪声 | 法拉第笼效应屏蔽电磁场 |
电流路径 | 无闭合电流路径,避免涡流 | 闭合回路引导噪声电流入地 |
工艺考量 | 避免环流损耗,优化层间电容 | 确保屏蔽完整性,降低EMI辐射 |
设计背后的物理原理:
-
内屏蔽层:通过非闭合铜箔引入分布电容(),对共模噪声形成高通滤波路径(),将高频干扰旁路至地。
-
外屏蔽层:闭合铜箔形成趋肤效应,高频电流沿表面流动,磁场在屏蔽层内产生反向涡流(楞次定律),抵消内部磁场泄漏。
这种分层屏蔽策略兼顾了不同频段和干扰类型的抑制需求,是高频变压器低噪声、高效率设计的关键。